冷不丁发现,Wi-Fi 6我都还没用熟,Wi-Fi 7已经悄悄来了。
其实,早在2019年5月,Wi-Fi 7工作组(802.11be TG)就成立了。
虽然距离正式标准出炉,还需要一些日子,但各大芯片、网络和终端厂商,早就卷起来了,都在紧锣密鼓布局Wi-Fi 7。
虽然距离正式标准出炉,还需要一些日子,但各大芯片、网络和终端厂商,早就卷起来了,都在紧锣密鼓布局Wi-Fi 7。
Wi-Fi 7卷出了哪些改变?
这个 Wi-Fi 7 呀,不光市场玩家卷,协议本身也卷得很。
Wi-Fi 7协议分成了R1和R2两代版本,R1作为第一代已经完成到草案2.3的功能,主要的新特性包括了320MHz带宽、4096-QAM、多链路操作、OFDMA增强等等。
而MIMO 16×16、低延迟操作、HARQ、高阶AP协同等等特性,要等到R2版本了。
抛开这些拗口的专业名词,总结起来,Wi-Fi 7一顿操作猛如虎,最终卷的目标就是:能比上一届产品提供更高的网络吞吐、更强的抗干扰性、更低的网络时延,以及频谱资源的最大化利用。
通过下面这张表格,也能非常清晰地看出 Wi-Fi 7 到底强在哪儿。
卷出天际的Wi-Fi 7真能兑现那些纸面优势吗?
虽然无线技术的革新浪潮一代卷过一代,但根据我们以前的经验,不管新一代技术标准卷得多牛掰,真到了落地,总要大打折扣。
无线环境的不确定性,导致了无线体验的不可靠性。
那些老生常谈的问题,总会时不时跳出来,给无线添堵。
每届 Wi-Fi 都在努力填这些坑,可是,纸面优势 vs 落地体验总是存在巨大落差。
如今,基于Wi-Fi7 R1 标准的无线产品已经陆续上市,很多客户开始尝鲜,但买完以后却往往有这样的错觉。
我可能买了个假Wi-Fi 7!
所以,Wi-Fi 7也好,Wi-Fi 6也罢,我们不能光看标准和单体产品指标怎么卷,更要看无线工程的交付和优化能力怎么卷。
这一点,对于企业级的无线场景,尤为重要,很多体验相关的坑儿,都藏在细节里。
为了兑现Wi-Fi纸面实力无线大厂没有最卷只有更卷
干扰、屏蔽、移动漫游,这些都是老生常谈,我们来看几个既极端又典型的场景。
某客户有重载无线业务,单个AP要连接150+终端,且这些终端都不闲着,全部都有大流量通信需求,并发业务量极高。
此时,按照协议标准,终端在争抢空口资源时会根据CSMA机制,全凭各自的本事。
这就要拼终端射频芯片的调度能力和终端所处的物理位置,芯片质量好或者距离近,那么竞争空口资源的能力就强,上网质量就好。
反过来,用差终端或者距离远的用户,就会觉得“这Wi-Fi怎么这么烂”。
为了避免这种空口资源“哄抢”,通常会采用终端限速,从软件层面限制单个终端的带宽上限,以防止“穷的穷死,富的富死”。
但这种“一刀切”的野蛮优化方式,虽然保证了终端网络的可用性,却牺牲了网络的「闲时能力」。
就算其他终端都不上线,只有一台终端在线,也会被限速设置卡得死死的,明明用着Wi-Fi 7,速度堪比Wi-Fi 1。
即便厂商采用了高级点儿的动态限速功能,也是从数据转发层面限制终端带宽,在网络高峰期需要丢弃超过阈值的数据表,依然会导致终端卡顿、体验下降。
这种情况怎么解?有家神秘的「无线大厂」开发了一种叫做iRadio的射频资源智能调度特性,来应对这个挑战。
简单讲,就是从射频芯片底层调度出发,通过对空口流量整型分析及预测,并结合当前信道负载情况,实时对各终端所能使用的空口资源进行切片规划。
具体看疗效,在网络空闲时,AP侧可以根据流量整型预测到高带宽终端的通信需求,然后将其它终端的射频切片资源“暂借”给它使用,它该终端临时“爽一下”。
当网络重新繁忙以后,iRadio会根据分析预测的结果,把“出借”的射频资源回收给有通信需求的新终端,确保所有终端都具有平等的资源获取能力。
iRadio这种调度机制是从射频资源分配的角度来实现,利用协议本身的物理层通信机制,让终端参与到资源分配协同过程,真正实现了网络空口资源的最大化利用。闲时可以让个别终端畅享超高速率,忙时保障所有终端公平调度,不再“旱的旱死,涝的涝死”。
所以,针对这种多终端、大负载、高通量无线场景,iRadio基于射频资源分配的调度,非常管用。
这种方式,比较适合所有终端的业务性质相似,比如都在开视频会议,或者多媒体教室里播放教学课件。但有时候,绝对平衡的调度虽然平等,但并不是公平的。比如我们日常办公场景,不同终端从事的业务性质、优先级不同。
甚至同一个终端,同时进行视频会议和网络下载业务,两种业务对网络质量的要求也不一样。(实时视频不能卡顿,网络下载可以慢慢来)。
以前这类诉求,网管一般会在出口网关或者流控设备上做些策略,但这种控制无法干预到无线空口资源的抢占,同时对不过网关的内网流量无能为力。
如何基于业务优先级,对无线流量进行精准控制?莫急,在iRadio之后,这家无线大厂又拿出了一个法宝:iEdge,直接在无线AP侧实现应用识别和加速功能。
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边缘计算技术,每个被iEdge加持的AP,都具备“关键业务”识别能力,检测到用户使用这类业务后,会针对漫游和射频切换行为进行优化。
也就是说,在iRadio进行射频调度的基础上,iEdge再辅以业务层优先级调度,在满足所有上网人基础温饱的前提下,对关键业务提供“小康级”保障。
这样,即使全员重载,多重流量并发,最关键的业务仍然可以被预留空口资源,获得双向加速。
好了,接下来我们再看几个棘手的问题,大公司的IT人员一定没少碰见。
因为无线天然具备移动性,就带来了一大堆问题,这些问题的核心是「漫游」。
过去这些年,无线体验一直在和漫游做斗争,比如什么无缝漫游、平滑切换,基本上都解决得7788了。
但是,因为漫游是一种终端为主的主动行为,决策权始终掌握在终端那一侧,所以,就会有很多小细节问题,考验无线厂商的真功夫。
第一个叫做乒乓漫游。
当某个终端位于两个无线AP信号覆盖的交界处,两边信号强度都差不多,那么终端就很容易“劈腿”,一会儿“勾搭”AP1,一会儿“勾搭”AP2。
这种“骚操作”带来的影响就是终端网络性能下降、连接不稳定甚至中断,上网体验极差。
第二个叫做漫游粘滞。
有时候,某个终端从会议室移动到办公区,尽管办公区头顶上就有信号满格的AP,可是终端就是对会议室的那个AP“旧情难忘”。这种“舍近求远”的现象,被称为漫游粘滞,影响也显而易见,连在远端信号弱的AP上,上网体验自然好不到哪去。
第三个叫做终端粘连。
很多大公司,在企业前台、电梯口、打卡点等区域,员工频繁出入,短时间内会有大量无线连接请求。由于终端快速移动和协议局限,AP无法即时准确获知终端是否已经离开,就会保留较长的终端信息。 由于AP保存了大量已离开终端的连接信息,表项资源有限,就会影响后续正常终端接入,降低网络体验。
不要小看这些问题,都是影响Wi-Fi体验的元凶,如果网优做不好,上了Wi-Fi 100也白搭。 无线大厂怎么破?这一次拿出的神器叫iHeal,Wi-Fi老中医,专治各种不服。
首先,iHeal包含了智能智愈——乒乓漫游自动优化功能,可以快速匹配和发现问题终端。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处置:要么调优AP邻接区域的覆盖重叠,要么触发当前终端漫游稳定性引导,从而让终端不再心猿意马、左顾右盼。
再看漫游粘滞优化,iHeal通过在云端对终端行为的持续学习,为不同终端搭上对应的漫游习惯标签。然后动态下发不同的引导策略,实现「千人千策」的网络智能优化。无论信号敏感型、时延敏感型,还是双敏感型,都能得到最好的“呵护”,有效解决漫游粘滞。
最后,针对终端粘连,iHeal可以根据历史接入行为,自动计算分析识别边缘区域的AP,并自动下发粘连优化配置。缩短表项老化时间,加速终端保活探测间隔,从而适应这类场景“即停即走”的特点。
好了,讲了这么多细节,该请正主出场了,这个身经百战、解决难题无数、卷出新高度的“幕后英雄”到底是谁啊?
无线大厂到底哪家强?
想必你已经猜到了,我所说的「无线大厂」,就是新华三。 新华三的无线有多牛?从2009年到2022年,新华三已经连续14年领跑中国企业级WLAN市场,2022年市场份额高达28%!
每一波Wi-Fi革命浪潮,新华三都是领航者。以最新的Wi-Fi 7为例,2022年4月,新华三集团全球首发企业级智原生Wi-Fi 7 AP新品 WA7638(基于R1版标准)。
凭借卓越的产品创新力和场景实战力,新华三成就了连续14年的企业级无线领导者地位,也让每一代Wi-Fi的“纸面实力”得以兑现。